当前位置:首页 > 代码 > 正文

dbscanmatlab代码(dbscan的matlab)

admin 发布:2022-12-19 22:16 200


今天给各位分享dbscanmatlab代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dbscan的matlab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DBSCAN原理和算法伪代码,与kmeans,OPTICS区别?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算法,它是一种基于高密度连通区域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能够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在具有噪声的数据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我们总结一下DBSCAN聚类算法原理的基本要点:

DBSCAN算法需要选择一种距离度量,对于待聚类的数据集中,任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反映了点之间的密度,说明了点与点是否能够聚到同一类中。由于DBSCAN算法对高维数据定义密度很困难,所以对于二维空间中的点,可以使用欧几里德距离来进行度量。

DBSCAN算法需要用户输入2个参数:一个参数是半径(Eps),表示以给定点P为中心的圆形邻域的范围;另一个参数是以点P为中心的邻域内最少点的数量(MinPts)。如果满足:以点P为中心、半径为Eps的邻域内的点的个数不少于MinPts,则称点P为核心点。

DBSCAN聚类使用到一个k-距离的概念,k-距离是指:给定数据集P={p(i); i=0,1,…n},对于任意点P(i),计算点P(i)到集合D的子集S={p(1), p(2), …, p(i-1), p(i+1), …, p(n)}中所有点之间的距离,距离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假设排序后的距离集合为D={d(1), d(2), …, d(k-1), d(k), d(k+1), …,d(n)},则d(k)就被称为k-距离。也就是说,k-距离是点p(i)到所有点(除了p(i)点)之间距离第k近的距离。对待聚类集合中每个点p(i)都计算k-距离,最后得到所有点的k-距离集合E={e(1), e(2), …, e(n)}。

根据经验计算半径Eps:根据得到的所有点的k-距离集合E,对集合E进行升序排序后得到k-距离集合E’,需要拟合一条排序后的E’集合中k-距离的变化曲线图,然后绘出曲线,通过观察,将急剧发生变化的位置所对应的k-距离的值,确定为半径Eps的值。

根据经验计算最少点的数量MinPts:确定MinPts的大小,实际上也是确定k-距离中k的值,DBSCAN算法取k=4,则MinPts=4。

另外,如果觉得经验值聚类的结果不满意,可以适当调整Eps和MinPts的值,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对比,选择最合适的参数值。可以看出,如果MinPts不变,Eps取得值过大,会导致大多数点都聚到同一个簇中,Eps过小,会导致已一个簇的分裂;如果Eps不变,MinPts的值取得过大,会导致同一个簇中点被标记为噪声点,MinPts过小,会导致发现大量的核心点。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DBSCAN算法,需要输入2个参数,这两个参数的计算都来自经验知识。半径Eps的计算依赖于计算k-距离,DBSCAN取k=4,也就是设置MinPts=4,然后需要根据k-距离曲线,根据经验观察找到合适的半径Eps的值,下面的算法实现过程中,我们会详细说明。对于算法的实现,首先我们概要地描述一下实现的过程:

1)解析样本数据文件。2)计算每个点与其他所有点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3)计算每个点的k-距离值,并对所有点的k-距离集合进行升序排序,输出的排序后的k-距离值。4)将所有点的k-距离值,在Excel中用散点图显示k-距离变化趋势。5)根据散点图确定半径Eps的值。)根据给定MinPts=4,以及半径Eps的值,计算所有核心点,并建立核心点与到核心点距离小于半径Eps的点的映射。7)根据得到的核心点集合,以及半径Eps的值,计算能够连通的核心点,得到噪声点。8)将能够连通的每一组核心点,以及到核心点距离小于半径Eps的点,都放到一起,形成一个簇。9)选择不同的半径Eps,使用DBSCAN算法聚类得到的一组簇及其噪声点,使用散点图对比聚类效果。

算法伪代码:

算法描述:

算法:DBSCAN

输入:E——半径

MinPts——给定点在E邻域内成为核心对象的最小邻域点数。

D——集合。

输出:目标类簇集合

方法:Repeat

1)判断输入点是否为核心对象

2)找出核心对象的E邻域中的所有直接密度可达点。

Until 所有输入点都判断完毕。

Repeat

针对所有核心对象的E邻域内所有直接密度可达点找到最大密度相连对象集合,中间涉及到一些密度可达对象的合并。Until 所有核心对象的E领域都遍历完毕

DBSCAN和Kmeans的区别:

1)K均值和DBSCAN都是将每个对象指派到单个簇的划分聚类算法,但是K均值一般聚类所有对象,而DBSCAN丢弃被它识别为噪声的对象。

2)K均值使用簇的基于原型的概念,而DBSCAN使用基于密度的概念。

3)K均值很难处理非球形的簇和不同大小的簇。DBSCAN可以处理不同大小或形状的簇,并且不太受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当簇具有很不相同的密度时,两种算法的性能都很差。

4)K均值只能用于具有明确定义的质心(比如均值或中位数)的数据。DBSCAN要求密度定义(基于传统的欧几里得密度概念)对于数据是有意义的。

5)K均值可以用于稀疏的高维数据,如文档数据。DBSCAN通常在这类数据上的性能很差,因为对于高维数据,传统的欧几里得密度定义不能很好处理它们。

6)K均值和DBSCAN的最初版本都是针对欧几里得数据设计的,但是它们都被扩展,以便处理其他类型的数据。

7)基本K均值算法等价于一种统计聚类方法(混合模型),假定所有的簇都来自球形高斯分布,具有不同的均值,但具有相同的协方差矩阵。DBSCAN不对数据的分布做任何假定。

8)K均值DBSCAN和都寻找使用所有属性的簇,即它们都不寻找可能只涉及某个属性子集的簇。

9)K均值可以发现不是明显分离的簇,即便簇有重叠也可以发现,但是DBSCAN会合并有重叠的簇。

10)K均值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m),而DBSCAN的时间复杂度是O(m^2),除非用于诸如低维欧几里得数据这样的特殊情况。

11)DBSCAN多次运行产生相同的结果,而K均值通常使用随机初始化质心,不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12)DBSCAN自动地确定簇个数,对于K均值,簇个数需要作为参数指定。然而,DBSCAN必须指定另外两个参数:Eps(邻域半径)和MinPts(最少点数)。

13)K均值聚类可以看作优化问题,即最小化每个点到最近质心的误差平方和,并且可以看作一种统计聚类(混合模型)的特例。DBSCAN不基于任何形式化模型。

DBSCAN与OPTICS的区别:

DBSCAN算法,有两个初始参数E(邻域半径)和minPts(E邻域最小点数)需要用户手动设置输入,并且聚类的类簇结果对这两个参数的取值非常敏感,不同的取值将产生不同的聚类结果,其实这也是大多数其他需要初始化参数聚类算法的弊端。

为了克服DBSCAN算法这一缺点,提出了OPTICS算法(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OPTICS并 不显示的产生结果类簇,而是为聚类分析生成一个增广的簇排序(比如,以可达距离为纵轴,样本点输出次序为横轴的坐标图),这个排序代表了各样本点基于密度 的聚类结构。它包含的信息等价于从一个广泛的参数设置所获得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换句话说,从这个排序中可以得到基于任何参数E和minPts的DBSCAN算法的聚类结果。

OPTICS两个概念:

核心距离:对象p的核心距离是指是p成为核心对象的最小E’。如果p不是核心对象,那么p的核心距离没有任何意义。

可达距离:对象q到对象p的可达距离是指p的核心距离和p与q之间欧几里得距离之间的较大值。如果p不是核心对象,p和q之间的可达距离没有意义。

算法描述:OPTICS算法额外存储了每个对象的核心距离和可达距离。基于OPTICS产生的排序信息来提取类簇。

如何使用 dbscan看到聚类效果 matlab 实验过程

matlab 实现基于dbdcan的聚类算法,帮你在matlab中简易的实现了解- it helps you study cluster alogroim in the matlab

怎么用Matlab计算聚类算法的正确率问题

我把K-mediods的matlab代码贴出来,你好好学习一下

function label = kmedoids( data,k,start_data )

% kmedoids k中心点算法函数

% data 待聚类的数据集,每一行是一个样本数据点

% k 聚类个数

% start_data 聚类初始中心值,每一行为一个中心点,有cluster_n行

% class_idx 聚类结果,每个样本点标记的类别

% 初始化变量

n = length(data);

dist_temp1 = zeros(n,k);

dist_temp2 = zeros(n,k);

last = zeros(n,1);

a = 0;

b = 0;

if nargin==3

centroid = start_data;

else

centroid = data(randsample(n,k),:);

end

for a = 1:k

temp1 = ones(n,1)*centroid(a,:);

dist_temp1(:,a) = sum((data-temp1).^2,2);

end

[~,label] = min(dist_temp1,[],2);

while any(label~=last)

for a = 1:k

temp2 = ones(numel(data(label==a)),1);

temp3 = data(label==a);

for b = 1:n

temp4 = temp2*data(b,:);

temp5 = sum((temp3-temp4).^2,2);

dist_temp2(b,a) = sum(temp5,1);

end

end

[~,centry_indx] = min(dist_temp2,[],1);

last = label;

centroid = data(centry_indx,:);

for a = 1:k

temp1 = ones(n,1)*centroid(a,:);

dist_temp1(:,a) = sum((data-temp1).^2,2);

end

[~,label] = min(dist_temp1,[],2);

end

end

如何导出DBSCAN中的核心点 matlab

1 #include "DataPoint.h"

2

3 //默认构造函数

4 DataPoint::DataPoint()

5 {

6 }

7

8 //构造函数

9 DataPoint::DataPoint(unsigned long dpID,double* dimension , bool isKey):isKey(isKey),dpID(dpID)

10 {

11 //传递每维的维度数据

12 for(int i=0; iDIME_NUM;i++)

13 {

14 this-dimension[i]=dimension[i];

15 }

16 }

17

18 //设置维度数据

19 void DataPoint::SetDimension(double* dimension)

20 {

21 for(int i=0; iDIME_NUM;i++)

22 {

23 this-dimension[i]=dimension[i];

24 }

25 }

26

27 //获取维度数据

28 double* DataPoint::GetDimension()

29 {

30 return this-dimension;

31 }

32

33 //获取是否为核心对象

34 bool DataPoint::IsKey()

35 {

36 return this-isKey;

37 }

38

39 //设置核心对象标志

40 void DataPoint::SetKey(bool isKey)

41 {

42 this-isKey = isKey;

43 }

44

45 //获取DpId方法

46 unsigned long DataPoint::GetDpId()

47 {

48 return this-dpID;

49 }

50

51 //设置DpId方法

52 void DataPoint::SetDpId(unsigned long dpID)

53 {

54 this-dpID = dpID;

55 }

56

57 //GetIsVisited方法

58 bool DataPoint::isVisited()

59 {

60 return this-visited;

61 }

62

63

64 //SetIsVisited方法

65 void DataPoint::SetVisited( bool visited )

66 {

67 this-visited = visited;

68 }

69

70 //GetClusterId方法

71 long DataPoint::GetClusterId()

72 {

73 return this-clusterId;

74 }

75

76 //GetClusterId方法

77 void DataPoint::SetClusterId( long clusterId )

78 {

79 this-clusterId = clusterId;

80 }

81

82 //GetArrivalPoints方法

83 vectorunsigned long DataPoint::GetArrivalPoints()

84 {

85 return arrivalPoints;

86 }

关于dbscanmatlab代码和dbscan的matlab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AH站长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本文地址:http://ahzz.com.cn/post/27151.html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分享到

温馨提示

下载成功了么?或者链接失效了?

联系我们反馈

立即下载